如何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效率与灵活性
4219
2023-01-10
本文目录一览:
文 李意安
移动互联浪潮下,银行的经营业态从卡片经营过渡到账户经营,手机银行APP所承载的使命早已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升级或渠道革新,更是作为生态连接的抓手,帮助银行完成一次经营生态的重构。
眼下,几乎每家银行都配备了手机银行APP,要从此间胜出,最终比拼的是“体验”。如何定义“好的体验”?这个问题,有着千人千面的答案。从银行的角度来看,“Less is more”,大道至简—— 用更简单的界面承载更多元的场景和更丰富的产品,用更丝滑的体验覆盖更多用户的需求 无疑是正解。
2016年10月,平安银行全面启动零售转型。零售市场是真刀真枪的硬核比拼,考验的是银行对用户、场景、产品、运维、转化这些核心要素的深刻理解和数字化的落地能力。2017年,平安银行将旗下的APP矩阵进行了精简整合,平安口袋、橙子银行、信用卡进行“三合一”进化为平安口袋银行APP。
一款在市场上很能打的手机银行APP是银行产品力的集中呈现。树长得越高,根必须扎得越深。平安口袋银行推出之后一直持续优化,已历经数度迭代。
现下,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战已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据了解,7月26日,平安口袋银行APP将全新升级至6.0版本,从使用界面设计到用户服务体验,都会迎来再次的全面优化。此次整体升级,将从用户需求侧出发,以“简单一点,省心省时又省钱”为锚点,致力于用“一触即达”的服务方式,在智能交互、适老化无障碍、生活、金融四大维度呈现出平安口袋银行全新的亮点。
1
简单,省心省时又省钱
综合来看,平安口袋银行APP的建设理念是通过场景增加用户粘性,对用户行为进行多维度的交叉分析,然后按照实际需求定制产品,将借贷、购买理财基金产品、支付结算等传统零售银行业务,无缝嵌入到大家日常使用的APP场景中。
因而, 在这一次次交互操作中,“省心省时又省钱”不仅成为了产品的效率体现,也是用户对使用体验的极致追求,而“简单”则是实现这一追求的根本方式。
从诸多了解到的细节得知,从界面设计升级到服务体验优化,6.0版本升级考虑到了用户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交互性、智能性、安全性及特殊群体的需求性,以及生活消费、金融理财等纬度进行全方位升级,发挥了平安银行在综合金融背景下的零售业务和 科技 赋能的创新“双线”优势, 从产品回归到人,助力更多客户能使用起来轻松一点、生活消费中能多省一点,金融需求中能多赚一点,当然,面对颐年群体和障碍人士也能够为他们提供关爱多一点的服务。
“个性化”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要义。
传统手机银行APP的设计界面,往往是基于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来选择嵌入功能和TAB显示。而聚焦到每一个个体用户,手机界面往往被一堆不需要的功能所侵占。洞悉这一需求,平安银行运用智能测算模型,基于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其专属的界面内容。比如,对于信用卡用户,界面会优先呈现生活优惠和商城频道,再以用户的使用习惯呈现底部推荐的常用入口。在此基础上,用户还可根据自身需求对tab选项进行自定义修改。
随着场景和产品的不断丰富,用户对“搜索”功能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因此,平安口袋银行6.0对搜索功能进行了深度优化,提高了搜索容错能力、支持同音纠错的同时,也能根据用户输入内容智能推荐信息。180多个功能、40多个频道,简单一点即可到达。
一直以来,平安银行倡导“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服务理念,而这一理念更深刻地体现在了财富管理端。
不仅有相对稳健的活期类与定期类理财产品,还有大家较为熟悉的基金、黄金、存款等业务,同时还根据客户需求,提供跨境投资和资产配置等,平安银行的金融产品矩阵可谓是一直在持续丰富。
升级后的6.0版本除了代销平安银行理财子产品,还引入多家他行理财子产品。并通过优中选优、不断丰富产品内容,将不同投资期限的产品提供给用户进行选择。同时,通过底层 科技 能力,提供个性化配置,来帮助用户更好实现“多赚一点”的目标。
同时,为了兼顾用户赚钱和消费的灵活理财需求,平安口袋银行6.0版本推出了一款极具灵活使用特色的产品“灵活宝”,每日快赎额度高达50万,方便日常用钱和资金周转。
当理财产品进入净值化年代,6.0版本也结合趋势,推出了一类“保本保息”的产品“平安存”,帮助用户减少对利率波动风险的担忧,同时也能助力其多赚一点。
与此同时,升级之后的平安口袋银行6.0,能够让用户更轻松完整地了解自身的权益,从而提升权益的友好度和可得性。基于平安口袋银行APP,平安银行通过与各大领域的优质商户合作,在商旅出行、休闲 娱乐 、基础服务等方方面面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权益、优惠,除此以外,超级还款金、口袋优惠、大牌减8元等不定期福利也能时刻让用户多省一点,感受惊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6.0版本的产品升级思路将老年人关爱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64亿,占全国人口18.7%,而平安银行现有客户中这类人口的基数占比接近6%,针对老年人看不清、不理解、难操作、易被骗等痛点,6.0版的APP在操作性、可理解性、兼容性和安全性上做了大幅优化。
而作为一款金融类APP,"安全"是一切体验的底线。平安银行SAFE智能反欺诈系统依靠大数据和 科技 双轮驱动,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全流程管控,对客户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进行360度全方位、立体化7*24小时的监控及守候,进一步夯实了用户的账户安全。
2
升级背后
虽然大多数银行的服务矩阵中都已涵盖手机银行APP,但不少银行仅仅将线下业务简单线上化,手机银行变成了网点、智能柜员机的补充渠道。但事实上, 银行APP的真正任务是完成银行经营生态的一次重构。 这一点,从启动零售转型之际平安银行已深刻觉悟。
随着银行经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银行的经营导向也从“以销售目标为中心”切换至“以客户需求中心”。某种程度而言,银行APP战场的竞争是零售转型竞争的外化。作为银行服务海量用户的核心载体, APP是银行攻坚零售目标的重要战场。
2016年10月,平安银行全面启动零售转型,2017年,便对平安口袋、橙子银行、信用卡进行了“三合一”整合,此后,平安口袋银行APP经历数度迭代。前端APP的每一次升级优化背后是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入洞悉,服务边界的不断 探索 和技术能力的持续迭代。
行业做法来看,银行拿下零售市场的策略有两类:一类是流量思维,比如拿下用户的微信支付、支付宝入口,成为其绑卡账户,提升银行卡的实际使用效率,另一类则是产品思维,比如做大做强自有APP,并辅之以小程序、公众号等手段,与用户和商户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优惠补贴圈来的流量最终需要通过产品、营销、体验、风控等全方位的能力去留存。这是“术”向“道”的进阶,有着更高的技术门槛,也更加考验一家银行的内功。
过去几年,平安银行提出了以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平安口袋银行也以开放化、智能化、综合化能力呈现出不一样的生命力:开放化层面引入丰富的合作方场景,智能化层面打造客制化专属一级频道、智能现金流等行业特色,综合化层面推动信用卡与借记卡、理财业务融合发展。
过去几年,平安银行轰轰烈烈的零售转型成绩骄人,平安口袋银行也已成为亿级用户的APP。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 1.4亿户,其中,月活跃用户数达到4,550.30 万户。对一款服务亿级用户的APP而言,要兼顾全龄段用户的全域需求并不容易,千变万化的需求被凝练成“简单,省时省心省钱”。这八个字不仅仅是本轮升级的锚点,也将是平安口袋银行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所在。
平安银行和平安口袋银行主要区别:
一、性质不同
平安银行是一家银行,全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一家跨区域经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平安口袋银行为平安银行移动客户端,即平安口袋银行APP。
二、业务范围不同
平安口袋银行只负责手机移动端的业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快捷、便利的移动银行服务体验。
平安银行是一家综合性银行,平安口袋银行只是平安银行业务的一部分,还包括其他电脑端和线下的业务。
扩展资料:
移动互联网大潮袭来,传统银行近年积极布局——推出直销银行APP应对移动端的争夺,目前集体陷入迷局,近四成的直销银行月活跃人数不足1万,不到7%的直销银行月活跃用户超30万,如何快速获客、提高用户交易粘性,成为当下直销银行的挑战与难题。
平安银行平安口袋银行4.0版本,将原先的平安口袋APP、橙子银行APP及平安信用卡APP“三合为一”,原先的直销银行——橙子银行不再单独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智能化的平安口袋银行。
平安银行率先从原有的直销银行模式跳出来,以彻底互联网化的眼光重新审视移动端应用与服务,重构直销银行生态,于是一场大整合来了。
这意味着,平安信用卡APP和平安橙子APP都将不再单独存在,而是融入了平安新的口袋银行,一款更加智能化、产品业务更丰富、用户粘性更强的直销银行APP亮相。
本报记者了解到,“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被应用在平安口袋银行4.0使用场景中,如转账、手机充值等都启用了该科技技术。
在当时的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站在台上,演示“人脸、指纹、语音”三个生物特征办理业务验证,其智能化服务领先于其他直销银行,更贴合年轻人科技化、智能化的生活方式。
谢永林称,平安银行推动零售转型,确立零售业务在全行的主体地位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标互联网企业,跳出传统业务发展模式,实现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大数据化。
平安推出口袋银行4.0版本之后,平安信用卡APP的功能整合进来,并升级了智能化服务,据悉,实现了极速的“一键服务”,客户只要轻点手机就能完成“一键办卡”、“一键分期”、“一键提额”等服务,应用更简单、更便捷,从而解决互联网运用上的“痛点”。
此外,平安银行口袋银行4.0推出了智能投顾,根据客户的交易记录与风险偏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投资组合方案。此外,还可以提供智能解答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计算,预测客户需求推送功能或产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安口袋银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安银行
参考资料来源:华夏时报网-平安升级“口袋银行” 内部资源大整合
移动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终端办理有关银行业务的简称。移动银行作为一种结合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不仅能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以便利、高效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移动银行作为网上银行的延伸,是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应对信息化大潮、本着随时随地服务于客户的宗旨、创新和发展出的又一项崭新的银行业务产品。移动银行因其“贴身金融管家”的特点,将随着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和手机技术的完善而为银行带来巨大的业务发展前景。
移动银行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尴尬的发展现状
谁也不会否认移动银行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可以把移动银行与网上银行的潜在客户做一个比较。根据 CNNIC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因特网用户接近7000万。而按照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截止到2003年上半年,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突破2.5亿户,预计未来3~5年内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到2005年将达到3.5亿户。其中,中国移动有超过1.5亿的用户;中国联通的CDMA用户为1200万户, GSM用户为7200万户。相对于因特网用户,移动电话用户群体更为广泛和庞大,移动银行业务在如此巨大的用户群体支撑下,如果能够提供很好的金融服务产品,其市场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现实情况却多少出乎我们的预料,移动银行业务的发展还非常让人失望。让我们回顾一下移动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1999年起,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合作,先后推出了基于STK方式的手机银行,却无一例外地承受了失败之痛。随后,商业银行和网络运营商似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移动银行不复有当初一哄而上的热情,任凭IT厂商如何起劲地推销WAP、KJava、可以通过OTA更新菜单的STK等技术,也仅有部分商业银行尝试在小范围内试点,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按照(CRC)的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移动银行用户不到14万,仅仅占到两亿移动电话用户的0.07%,月交易量15万次,相对于移动电话的用户量和商业银行的结算量,用“九牛一毛”来形容毫不为过。(插图1)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了移动银行如此让人沮丧的发展现状呢?让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移动银行没能打响的第一炮——STK卡方式吧。
平心而论,STK卡方式从技术角度,在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和操作的方便性上还是做得不错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这种方式的几大致命缺陷。第一,客户想要使用移动银行服务,不仅要到银行柜台去办理手续烦琐地签约,确认身份和银行账户的真实性,还要到网络运营商的营业点将普通的SIM卡换成专用的STK卡,当时一张STK卡成本高达100多元,需要客户来承担。参考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历程可以知道,让客户跑到银行柜台去签约,是制约电子银行业务的最大门槛,将大多数客户挡在了门外,而这里客户居然要跑两边的柜台,还要花100多元钱,结果如何可想而知。第二,商业银行当时开发移动银行的思路,只是把柜台上已经实现的服务功能放到手机上实现,并没有切实考虑到手机携带方便、可随时接入的特点,针对性地推出与其特点相契合的服务,更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业务创新。第三,STK卡方式是以短消息作为传输渠道,而短消息采用的是存储转发机制,不是实时交易,也就冲淡了手机实时接入的优势。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尽管此类业务有很大的技术依赖度,可以说是技术推动型业务,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业务品种,如何探索好的商业模式,其重要性绝不亚于选择何种实现技术。下面,就从移动银行的三角——技术、业务和商业模式分别进行探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