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关于移动应用开发的论文,以及Android移动应用编程论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移动应用开发的论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Android移动应用编程论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IOS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IOS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1] 田妞。 WWDC 2013亮点汇[J].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3(07)
[2] 黄佳星,王晶,沈奇威。 基于Android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框架方案[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2(08)
[3] 曹森,苏贵斌。 软件开发中的设计原则[J]. 软件导刊。 2012(01)
[4] 罗军舟,吴文甲,杨明。 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J]. 计算机学报。 2011(11)
[5] 陈子涵,吴明晖,应晶。 基于MDA的移动应用开发框架[J]. 计算机工程。 2011(18)
[6] 夏浩波。 单例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1(01)
[7] 黄金国,罗震。 手机应用程序开发架构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0(11)
[8] 张琳琳,应时,倪友聪,赵楷,文静。 一种软件体系结构关注点分析方法[J]. 计算机学报。 2009(09)
[9] 刘瑜,王立福,张世琨。 软件框架开发过程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02)
[10] 张伟,梅宏。 一种面向特征的领域模型及其建模过程[J]. 软件学报。 2003(08)
[11] Matthew J. Evans,Graeme Clemens,Christopher Casey,Matthew J. Baker. Developing a mobile app for remote access to and data analysis of spectra[J].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 2014
[12] Pocatilu,Paul. Developing an M-Learning Application for iOS[J]. Informatica Economica . 2013 (4)
[13] T.R. Gopalakrishnan Nair,R. Selvarani. Defect proneness estimation and feedback approach for software design quality improvement[J].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 2011 (3)
[14] Unhelkar, Bhuvan,Murugesan, San. The Enterprise Mobile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Framework[J]. IT Professional Magazine . 2010 (3)
[15] 李林梅。 一种支持多平台的无线终端管理软件设计方法[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16] 詹新林。 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方法[D].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17] 潘凌寒。 面向Agent的软件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研究[D]. 江苏大学 2005
[18] 乔磊。 基于Agent的软件协同系统研究与实现[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19] Ruiqiang Li,Yingrui Li,Karsten Kristiansen,Jun Wang.SOAP. Bioinformatics . 2008
[20] Kevin Thornton.libsequence: a C++ class library for evolutionary genetic analysis. APPLICATIONS NOTES . 2003
[21] 徐h. 非均匀访存集群中负载均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22] 黄大勇. 面向不同优先级网格作业资源重分配问题的专业技术支持[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23] 刘振英. 在媒介融合中不断发展 再创辉煌[J]. 中国广播. 2011(03)
[24] 刘宴兵,胡文平,杜江. 基于物联网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J]. 中兴通讯技术. 2011(01)
[25] 周鹏飞. 国内有关SNS网站的研究综述[J]. 现代情报. 2010(07)
[26] 王学惠. 并行程序解析性能模型的'自动生成技术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27] 龙禹. 基于WFD的智能多屏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28] 张文凤. 面向智能电视的个性化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29] 肖志辉. 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 电信科学. 2009(10)
[30] 鲁维,胡山. 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电信技术. 2009(05)
;
android论文参考文献「」
android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以下是关于android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android论文参考文献一:
[1] 李凤银. 电子公文中多人签名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06)
[2] 倪红军. 基于Android系统的数据存储访问机制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06)
[3] 圣伟. 加入Android阵营--记首届亚太地区Android技术大会[J]. 程序员. 2009(06)
[4] 金晨辉,孙莹. AES密码算法S盒的线性冗余研究[J]. 电子学报. 2004(04)
[5] 尹京花,王华军. 基于Android开发的数据存储[J]. 数字通信. 2012(06)
[6] 叶晓静,黄俊伟. 基于Android系统的多媒体播放器解决方案[J]. 现代电子技术. 2011(24)
[7] 秦凯. Android开源社区应用项目开发的效率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8] 李钰. 基于Android系统的行人检测设计[D]. 天津大学 2012
[9] 黄鑫. 基于Android的大学生个人课程助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厦门大学 2014
[10] 祝忠方. 基于Android的移动互联终端的设计和实现[D]. 北方工业大学 2014
[11] 房鑫鑫. Android恶意软件实现及检测研究[D]. 南京邮电大学 2013
[12] 张嘉宾. Android应用的安全性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 2013
[13] 黄莹. 基于Android平台智能手机多方通话软件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14] 赵朋飞.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Google Android分析[J]. 科技视界. 2011(02)
[15] 刘仙艳. 移动终端开放平台-Android[J]. 信息通信技术. 2011(04)
[16] 姚昱旻,刘卫国. Android的架构与应用开发研究[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8(11)
[17] 陈昱,江兰帆. 基于Google Android平台的移动开发研究[J]. 福建电脑. 2008(11)
[18] 梁雪梅,盛红岩,周熙. RSA算法体制研究[J]. 计算机安全. 2006(12)
[19] 易红军,佘名高. MD5算法与数字签名[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6(05)
[20] 王尚平,王育民,张亚玲. 基于DSA及RSA的证实数字签名方案[J]. 软件学报. 2003(03)
[21] 王雯娟,黄振杰,郝艳华. 一个高效的基于证书数字签名方案[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06)
[22] 程桂花,齐学梅,罗永龙. AES算法中的多项式模运算及其性能分析[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0(09)
[23] 叶炳发,孟小华. Android图形系统的分析与移植[J]. 电信科学. 2010(02)
[24] 吕兴凤,姜誉. 计算机密码学中的加密技术研究进展[J]. 信息网络安全. 2009(04)
android论文参考文献二:
[1] 苏祥. 基于耦合锯齿时空混沌的虚拟光学加密系统[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2] 高继明. 数字图书馆中的.用户管理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3] 贾蕤铭. 基于Android系统的动态密钥管理方案的研究及实现[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郑亚红.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密钥管理方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慕莹莹. 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方案[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6] 蔡维. 基于RSA的可截取签名方案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7] 陈志强. 基于质心漂移聚类算法的LBS隐私保护研究[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8] 陈凯. 融入隐私保护的特征选择算法研究[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9] 王筱娟. Ad-hoc网络密钥管理方案的相关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10] 于晓君. 基于MSC Pool的VLR备份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11] 周静岚. 云存储数据隐私保护机制的研究[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12] 秦树东. 音频数字水印算法的研究[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13] 孙佳男. 即开型电子彩票发行方案的相关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14] 孙龙. 可否认加密与可否认协议[D].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15] 樊睿. 门限代理签名方案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8
[16] 易玮. 可搜索加密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7] 俞惠芳. 基于自认证的签密体制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8] 王会歌. 基于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的若干签名方案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9] 贾续涵. PKI中证书撤销机制和具有前向安全性的数字签名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0] 宋福英. 电子政务系统若干安全问题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1] 庞雅丽. 基于统计的中文新闻网页分类技术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2] 刘军龙. 可截取签名体制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3] 于成尊. 代理签名与多银行电子现金系统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4] 蓝才会. 具有特殊性质的签密相关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8
[25] 左为平. 指定验证人代理签名体制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8
;
移动通信技术毕业论文
简报就是简要的调查报告,简要的情况报告,简要的工作报告,简要的消息报道等。它具有简、精、快、新、实、活和连续性等特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线通信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新的技术的同时,又在不断地与其他技术进行综合,从而不断地涌现出一系列的通信方式,在适应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同时,自身也得到完善和发展。
从无线电通信发展全过程来看,不难看出,无线通信大致可分为3个重要发展阶段:20年代~30年代的短波通信,50年代~70年代的微波接力通信(含卫星通信),80年代~现在的移动通信。
现仅就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系统最为复杂,而又是热门话题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叙述。
截止20xx年7月,全世界的移动用户数量已经突破50亿户,预计今年该数字将突破60亿。
移动通信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其不受任何时间、地点限制地实现了对象之间的通信。
从设备组网的角度看,移动通信网络可以看成是有线通信网的延伸,它由无线和有线两部分组成。
无线部分提供移动用户终端的接入,其包括数据交换、用户管理、漫游、鉴权等大部分网络功能的实现还是通过固定网络来实现的。
1.移动通信发展史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
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
根据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其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1)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
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并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也即是第一代移动电话网,采用的是蜂窝组网技术。
美国第一个蜂窝系统AMPS(高级移动电话业务)在1979年成为现实。
因为传输技术条件的等的限制,第一代可移动电话用户不能实现长途漫游,也就是说移动电话用户只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移动通信,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存在着诸如系统容量不足、系统间互不兼容、通信质量不好、保密性不强、不能提供数据传送业务等致命的弱点,因此,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最终被第二代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所替代。
但在该组网技术仍在下一代系统中得以应用。
2)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克服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的各种缺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其代表技术是欧洲的GSM和美国的CDMA,也就是通常所说的2G(即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的是时分多址技术TDMA(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或者是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技术。
TDMA系列最有代表的是泛欧GSM、美国D-AMPS和日本PDC;窄带码分多址(N-CDMA)系列主要是以高通公司为首研制的基于IS-95的N-CDMA(窄带CDMA),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技术,它的应用技术标准叫做IS-95,是美国在1993年发布的N-CDMA标准,现在已成为常用的国际标准。
2.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是基于终端用户处于移动状态的通信方式。
它具有如下有别于有线通信的特点:
1)由于用户位置的不确定性,它跟通信中的基站必须使用无线电波来传输信息。
由于电波是沿直线传播的,受移动台不断移动、障碍物遮挡、地形和地物的影响会使电波多径传播而造成多径衰落和阴影效应等影响,严重干扰了移动通信的质量。
2)移动通信是在强干扰的环境下工作的,主要干扰包括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和同频干扰等;
3)通信容量有限。
频率作为一种资源必须合理安排和分配,为缓和用户数量大和资源有限的矛盾,除开发新频段之外,还采取了有效利用频率的各种措施,加压缩频带、缩小波道间隔、多波道共享等,即采用频谱和无线频道有效利用技术;
4)通信系统比固定网复杂得多。
因为用户随时移动位置等原因,通信系统需要具备根据信号的强弱来进行通信信道的切换、频率和功率控制、地址登记、越区切换及漫游存取等跟踪技术。
这就使得移动通信系统的信令的设计要比固定网要复杂得多。
在入网和计费方式上也有特殊的要求;
5)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移动台长期处于不固定位置,外界的影响很难预料,这要求移动台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此外,还要求性能稳定可靠、携带方便、小型、低功耗及能耐高、低温等。
同时,要尽量使用户操作方便,适应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
这给移动台的设计和制造带来很大的困难。
3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技术的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移动通信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业务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变化也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等等,人们对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
尽管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数量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预见的是,在这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下,频率资源已经成为瓶颈,通话质量不尽人意,传输速率不高,达不到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和物联网的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预见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沿着以下几个大的方向改善:1)随着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程度的提高,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
2)为了解决频率枯竭的问题,移动通信将应用于更高的频段,频率利用率也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随着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提供个性化服务将成为业务发展的一个趋势,为此,网络设备的智能化和小型化也将成为必然;
4)在目前信息通信技术大融合的背景下,移动网和固定网、移动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已成必然,网络和业务的融合将成为趋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将成必然;
5)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视频移动业务将越来越普及,高速率、高质量和低费用是下一步市场对移动业务提出的更高要求。
目前世界上大多还在沿用着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也在逐步推广当中,但源于更多的需求,人们早已提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设想。
4G标准比要比上一代具有更强的功能。
3.1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数字通信系统(3G)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的以宽带CDMA技术为主移动通信技术,能同时提供语音数据综合服务和移动多媒体服务的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代有能力彻底解决第一、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弊端的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在移动通信领域适应高速数据和图像电信业务的发展,并企望在第三代系统中统一标准,国际电联(ITU)进行了多方面努力。
于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3G标准,并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电信计划》(简称IMT-2000),2007年10月19日,在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举行的无线通信全体会议上,经过多数国家投票通过,WiMAX正式被批准成为继WCDMA、CDMA2000和TD-SCDMA之后的第四个全球3G标准[2]。
与前两代移动通信相比,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是一种能够覆盖全球的多媒体移动通信。
它具有别于上两代移动通信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1)可实现全球漫游,使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每个用户都有一个个人通信号码,无论该用户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人们都可以找到你,而反过来,你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地与国内用户或他国用户通信,与在国内通信时毫无分别;
2)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
也就是说,用第三代手机除了可以进行普通的寻呼和通话外,还可以上网读报纸,查信息、-文件和图片;由于带宽的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还可以传输图像,提供可视电话业务。
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随着终端手机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使得3G业务越来越多的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如WAP业务,多媒体消息业务,定位服务业务,OTA-业务等新兴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3G牌照已经花落三家,分别是:TD—SCDMA中国移动(中国技术)、WCDMA中国联通(欧洲技术)、CDMA2000中国电信(美国技术)。
随着运营商竞争压力的加剧,可以预见的是我们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好的新兴3G业务服务和更多的资费优惠。
3.2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尽管历经多年的研究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在实际应用中还是碰到了很多问题,因此人们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到了提前出现的第四代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技术还只是较多地停留于概念性的设想上,人们可以称之为广带(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网络,也可无线互联网技术或后3G技术,在4G的定义上,人们还无法就其技术参数、国际标准、网络结构、乃至业务内容给出一个标准。
但其大致的轮廓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共识。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大致看到4G通信将具有如下的特征:
1)信息传输速率更快
人们研究4G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移动终端快速访问互联网的问题,变为现实的4G在应用上应具备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
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ps,而3G网络只有2Mbps。
2)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4G网络中所需要带宽要比3G网络高出许多,估计达每个信道的带宽会达100MHz,是3G20倍。
3)容量更大
据估计,10年后,人们每天所获取的信息量要比今天至少高3-4个数量级,而3G的容量将远无法满足这种增长的业务量需求,所以,在4G里将采用新的网络技术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容量,如SDMA(空分多址)技术等,来满足未来大信息量的需求。
4)兼容性强
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受,4G应考虑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轻易地过渡到。
因此4G将采用大区域覆盖、多种网络相互兼容、终端及网络升级过渡容易等特点。
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漫游。
5)智能性更高
4G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更高。
在网络系统功能方面,能够做到自适应地进行资源分配、处理变化的业务流和适应不同的信道环境;在其用户终端的设计和操作也将更具智能化,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机,它可以被当成手提电视,能够综合各方面因素来提醒它的主人此刻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
它将能够实现许多现在人们无法想象的功能。
6)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4G通信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现有3G多媒体通信存在的品质不良,数据传输速率不高的不足,为各种多媒体流的高速高质量传送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7)通信资费更加便宜
由于兼容性问题的解决和平滑性过渡的实现,4G的通信部署相比其他技术将显得容易和迅速得多。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竞争的白日化将让人们享受到更加便宜通信资费。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未来的4G通信的确显得很神秘,但技术的发展将使4G通信变成现实。
实现3G未能实现的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
4结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靠移动通信带来的便利。
可以设想不需要多少年,我们将会迎来一个真正的综合性的、宽带域、多功能、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人们多角度、全方位需求的通信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文博.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2]常永宏.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谢显忠,等.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关于关于移动应用开发的论文和Android移动应用编程论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关于移动应用开发的论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Android移动应用编程论文、关于移动应用开发的论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