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载终端企业布局(车载终端智能设备厂家)

网友投稿 778 2022-12-25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智能车载终端企业布局,以及车载终端智能设备厂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智能车载终端企业布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车载终端智能设备厂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软通动力在智能终端市场是如何布局的?

在智能终端市场布局上,软通动力积极与知名企业进行深入合作,为其提供内核驱动程序集成、框架优化、运营商认证实现、安全增强、用户界面设计、上层应用定制化等完整的解决方案。面向合作伙伴,不断磨炼自身能力,已经形成涵盖测试、运维、安全、云服务、AI大数据、生态推广等在内的数字化能力。
满意的话,求给大大的赞。

强势布局!它才是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老手”!

大众眼中,响彻全球的无线科技领先者高通公司,一转身,沉入了智能汽车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众多采用骁龙汽车数字座舱的车型陆续上市,人们开始注意到高通在汽车领域的领导地位和技术实力,但事实上,高通对智能汽车业务的布局与发力,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早。

有多早?也就20年左右。

2002年,高通为通用旗下安吉星提供了CDMA 1x车载信息处理解决方案,正式迈入智能汽车领域。

而随着智能网联技术在近几年间的兴起,高通多年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入布局逐渐显现,蓦然回首才发现,如今的高通,早已是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老手”。

2016年,高通砸下的一颗骁龙820A已经让车企神魂颠倒,2019年的CES展上,高通再放猛料,正式发布第三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其几乎碾压手机的算力让业内人士直接称其为智能数字座舱时代的揭幕者,这些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在众多车型上采用。

目前在全球超过1亿辆车都使用高通的解决方案,其业务涵盖车载网联和C-V2X、数字座舱、云侧终端管理、ADAS和自动驾驶等。凭借多年的积累,高通也在不知不觉间,占据了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前列,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早已势不可挡。

当我们意识到高通在智能汽车领域超前的布局时,凭借着对5G技术的领导力和多年以来积累的AI能力,这家全球无线通信行业的领军者已经向智能汽车更深的领域进发——C-V2X。

C-V2X技术的持续推进者

从智能汽车到智慧交通,近几年间急速演进。从字面意思来看,智能汽车实现的只是单车智能,而智慧城市的构成,则需要把智能汽车放到整个交通系统中,再加上车与车、人与车、车与路多重环境因素的共同联结。

C-V2X(蜂窝车联网)正是打造智能城市、实现各项环境链接的最有效技术手段。

简单来讲,C-V2X是V2X通信的全球解决方案,旨在利用车与车之间以及与路侧基础设施可靠的高性能实时直接通信,实现汽车与周围环境及云端智能的连接,助力提升交通效率,减少事故,提升出行体验,而5G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可靠性、极低时延和高速率,有力支持C-V2X的持续演进和广泛用例的落地。

从全球范围来看,从完成标准制定,到独立外场测试再到早期商用,C-V2X技术在全球不同地区迎来迅速发展。中国在智能网联技术上的优势和复杂的道路情况,成为发展C-V2X技术的摇篮。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预测,到2024年,近75%的新车将嵌入蜂窝技术——汽车行业将成为最先被蜂窝技术变革的主要行业之一。

高通技术标准高级总监李俨博士也表示,智慧交通可受益于由道路、车辆和基础设施组成的联网系统的协作,为所有参与者带来可量化的益处。

而作为知名的无线科技企业,高通在智慧城市与智能汽车网联层面,显然是来到了自己的主场。从LTE-V2X到5G NR V2X,C-V2X技术的重大演进及全球部署都有高通的身影。

2017年,3GPP完成第一个完整的LTE-V2X标准,高通在第一时间便推出了9150 C-V2X芯片组,针对3GPP Rel-14版本C-V2X PC5直接通信进行优化,同时支持包括北斗系统在内的高精度定位。

今天,全球众多制造商采用高通9150 C-V2X芯片组,同时有超过12家RSU厂商计划在其产品组合中采用上述模组。在该芯片组的支持下,全世界超过10家一级供应商和汽车后市场车载单元(OBU)厂商推出的C-V2X产品即将面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3GPP完成了5G标准第二版规范Release 16,其中同样有高通的参与和协作。如果说Rel15对5G技术的推进起到转折作用,那么Rel16包含的5G规范则对未来5G技术的发展起到关键助推作用。

高通技术标准高级总监李俨博士介绍,Rel14 Rel15无线技术更多的是在保证基础安全性,而Rel16不仅能做到与Rel14和Re15的兼容,同时凭借其技术上带来的更大的信息收集和发出数量、更快的传输速度以及更低的时延,在保证自动驾驶车辆安全的基础上,在协作驾驶过程中能够减少行车时间和能源消耗,提升自动驾驶和半自动驾驶效率。

“新四跨”大规模示范:从理论到实际

随着5G技术逐渐商用,同时得益于高通在技术层面的领先性和提早布局,从2017年开始,高通就已经开始了针对C-V2X商业化落地的测试和规模化演示活动,进一步加速推动了C-V2X技术在全球和中国的发展。

2018年,高通联合5GAA、奥迪、福特成功实现首次跨不同汽车制造商车型的C-V2X直接通信演示。

2020年,高通再次推进C-V2X产业发展及规模化商用,在今年的SAECCE期间,宣布在中国联合广泛的企业展示以蜂窝车联网(C-V2X)技术为核心的完整产业生态,共同参与中国2020智能网联汽车C-V2X“新四跨”暨大规模先导应用示范活动。即跨芯片模组、终端、整车、安全平台和图商的互联互通应用展示,客观验证大规模通信场景下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据悉,本次测试中约60%的演示整车和OBU装置使用高通的芯片,这也是高通第三年参与中国的C-V2X互联互通演示。

相比一年之前在同一地点展示的“四跨”活动,参与本次“新四跨”互联互通示范活动的企业已经高达百余家,包含40 余家国内外整车企业、40 余家终端企业、10 余家芯片模组企业、20 余家信息安全企业、5 家地图厂商及?5 家定位服务提供商,其中不乏蔚来、百度阿波罗、四维图新等知名产业链企业。

作为C-V2X规模化落地前的重要一步,参与演示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40多家增长到如今的百余家,也侧面表明从整车到供应链企业对C-V2X逐渐提起重视。

而这个过程中,高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活动期间的采访中,李俨向记者讲述了高通的基本商业模式:“我们是一个技术提供商,同时也是芯片供应商,但不是最终设备的供应商。我们虽然并不直接参与某项测试活动,但是我们一直在支持商业伙伴,把技术带给他们,由他们来提供最终设备和路面基础设施设备。”

确如李俨所言,本次示范活动中,60%的演示整车和OBU装置均采用了高通9150 C-V2X芯片组,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车规级的高通骁龙汽车4G平台,为参与测试的车辆提供稳定的连接能力。

通过V2V和V2I直接通信,4G或5G无线广域网V2N连接,高通推出的骁龙汽车4G和5G平台可通过集成的C-V2X技术以及高精定位能力提升道路安全和交通效率,缓解拥堵并增加容量,为C-V2X商用提供支持。

此次互联互通示范场景包含了红绿灯信息推送/绿波通行、弱势交通参与者提醒和前方施工提醒、前方碰撞提醒以及紧急避让等日常实用场景。

而车云菌也亲自体验了一番“车路协同”带来的便捷之处。例如,搭载C-V2X模块的车辆在相遇时,驾驶端能够清楚了解与相遇车辆的实时距离、位置、车道以及道路周边的基础设施等信息,以此提升车辆通行效率,助力交通安全。

此外,得益于路侧单元与C-V2X车载单元,车辆在车内也能够实时了解到道路情况。例如,当车辆行至红绿灯路口时,即使前方车辆阻挡视线,驾驶端依然能够通过路侧单元接收到路口红绿灯运行状况。需要注意的是,车端收到的全部都是路侧单元实时传回的信号等信息,与地图导航等地图数据获取到的固定信息有着本质的区别。

除此之外,在体验过程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在有路侧单元的试验路段,车端能够了解到其前后长达100米距离的车辆及行人状况,而一旦这项功能大规模应用,将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本次C-V2X“新四跨”暨大规模先导应用示范活动对于行业及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高通也同样致力于携手产业链伙伴,通过发明和分享其研发的科技,并与生态伙伴协作共赢的方式,共同推动C-V2X产业发展。作为高通的生态合作伙伴之一,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粟栗表示:产业协作对于C-V2X的大规模商用具有重要意义。去年,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高通等多家企业,共同完成了车联网C-V2X证书安全配置能力的验证,实现了运营商网络安全能力在汽车行业的融合应用。我们很高兴能够与高通公司进一步深入合作,共同见证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推动我国C-V2X产业发展,助力国家汽车强国战略。

车云小结:

5G正在赋能汽车产业,让越来越多的想象成为现实。而作为全球无线通信技术领导者的高通,从手机芯片领域跨至智能汽车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领先型,让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C-V2X领域已然成为高通另外一个引领汽车市场的重要目标。也正因为有了一个如此实力强劲的选手加入,让外界对C-V2X产品早日大规模量产燃起更热烈的希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CAIIPS:智能终端企业海外专利布局及知产风险管理策略

由YIP Events主办,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协会、集成电路知识产权联盟、德中人工智能协会及中日人工智能协会支持的中国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峰2020以“知识产权赋能AI产业创新” 为主题于12月10-11日在上海宏安瑞士酒店召开。吸引了270余位人工智能IP人参加,为海内外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机构及从业人员提供了高价值的信息交流平台。


峰会由半天的会前研讨会与两天的专题分享组成。会议主要围绕现有制度体系下如何最大化保护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企业商业秘密、著作权、数据保护与合规、专利的保护策略与挑战、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与专利池建设、出口管制政策与应对、开源软件、专利运营成果转化等前沿问题,同时就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制度带来的冲击、人工智能产业各参与主体的法律诉求、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政策的发展进行深入讨论。

12月11日上午11时许大会进行了当天的第二个小组讨论,本次讨论由由 万慧达知识产权合伙人李江先生担任主持人,由美的集团IoT事业部的知识产权负责人樊思远先生、小米公司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专家刘超先生、紫藤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的张娜总监和商汤 科技 知识产权高级经理刘婵女士 为与谈人,本次讨论围绕 “智能终端企业海外专利布局及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策略” 话题展开。

“知产前沿”新媒体将此次小组讨论的要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供参考学习。



李江先生率先就该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未来万物皆终端。企业的传统业务随着产品迭代更替,逐渐智能化、物联网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然面临终端海外布局和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策略问题,这本质上是攻与防的配合。


一、AI时代的企业转型——美的经验

樊思远先生为大家分享的是家喻户晓的美的公司如何在AI席卷的时代成功转型。

(一)全新挑战

美的集团的IoT(Internet of Things)事业部的前身是成立于2013年的美的智慧家居研究院,作用定位为智能家居的共性研究,对美的的智能转型来说至关重要。

曾经的美的是传统的制造类企业,专利风险对策较为简单。企业内部风险防控重点在于自主研发的价值高、难以被取代的核心技术,包括专利风险调查、专利规避以及与其他公司的专利交叉授权,或是布局自己的专利武器库与其他竞争对手实现军事竞争格局。而非关键性技术会从供应商采购,以协议的方式约定供应商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担保,供应商再由上游供应商提供技术担保,以分担风险。总体而言,

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大数据、无线连接技术等跨界技术不断引入到家居领域,形成新型的智能家居行业。在通信领域涉及到许多标准必要专利;蜂窝网络技术或是WIFI技术的专利权人转向对终端直接授权专利,风险转嫁到了终端设备厂商,而无线通信模组、无线通信芯片等制造商逐渐免除了被收取专利费的风险。供应商逐渐不再为企业提供担保,全新的 游戏 规则向传统制造业的规则发起了挑战。

(二)冲突应对的思考路径

要化解智能行业规则和传统制造业规则的冲突,需要在更加细化的问题中理清思路:

第一,专利付费的“黑匣子”。

标准必要专利推动行业发展、为知识付费已成为共识。然而,专利是由各研发厂商自行申报的,我们无从得知其专利的底层技术如何、标准必要专利是否客观存在,以及专利权利是否完整、无瑕疵。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家居企业为专利付费的担忧,家居企业明显缺乏技术专业的谈判筹码。

第二,专利付费的成本与效益。

家电智能化在家电溢价中究竟发挥了多少效用?根据目前的观察,无线通信和AI等技术能够为智能化家电产品带来约5%以内的溢价。从成本角度,为专利支付合理对价才为企业所接受。在蜂窝网络技术确定的模式中,对价是根据厂商提供的出厂价格确定费率或统一的费率进行定价,归根结底是以产品的整体售价推算。若企业为多项技术支付专利费,支付成本很可能超过产品本身售价、明显超过了智慧家居的溢价率。另外,企业为专利付费的结果究竟是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还是削减自身的成本优势?

基于专利付费成本、溢价与用户需求关系的错综复杂,上述计费模式如何套用、调整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是重要的议题。

从行业发展的现实角度出发,智慧家居新兴产业还是需要以家居制造业掌握主要话语权,而不应当受通信行业的规则主导。

李先生对传统家电企业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传统家电企业迎来AI时代,最核心的是定价问题和沟通问题。定价问题,更多涉及的是经济学和科学技术;沟通问题,需要的是时间。


二、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控——小米经验

刘超先生目前主要从事IP in house的工作,从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者角度分享我们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一)小米模式概述

(二)风险最小化

虽然生态链产品模式有IP风险,但是在进行专利投资时,可以先行分析各个投资对象的专利,便能够在领域内优中选优。在每个项目中企业的IP风险防控都需要抓早、抓全,专利工程师必须在立项阶段就通过专利分析,把涉及到专利技术的项目内容检索出来,得出IP上的建议并传达至产品团队或公司管理层。存在风险时,企业需要整合出风险评估报告以形成竞争对手和投资专利的数据画像,并事先规划风险应对的手段。

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可单纯分析专利,还需要根据竞争企业的商业方式分析他们的诉讼进攻模式和容忍度,估算诉讼发起的可能性,了解其发起的是单纯专利诉讼诉讼或是结合其他知识产权的复合型诉讼。规避企业诉讼模式也是减少风险的方法之一。

(三)专利对企业赋能的影响

规避IP风险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技术上占据领域内的绝对优势。例如,AI与5G都是技术趋势,小米正在做关于5G技术融合到AI的产品上的发展趋向报告,在最前沿的领域中提前进行专利布局。

专利赋能企业必须注重专利研发的专业性。几年前,小米进行了一项制造电饭煲的“新国货”计划。起初,小米以日本电饭煲特有的发热技术为始发点进行了专利检索,将该技术领域内最资深的、手握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日本电饭煲发明者请来,将电饭煲技术与小米自己的IoT技术相融合,最终产出了带有小米IoT技术的智能电饭煲。传统家电必然会进入技术先进化、智能化,我们需要注重传统技术与自己的技术融合,处于行业先占地位,方可规避风险。

(四)风险评估制度

企业规模大,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所以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制度,甚至是让每个产品都经过信息化评估,避免风险因素的遗漏。产品都是不断迭代的,所以多产品的风险评估也需要不断更新升级。可以将先前分析产品或者领域的结构保存下来,基于原始结构进行再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三、海外知产风险防控

刘婵女士聚焦于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分享自己的经验与看法。

(二)竞争对手监控

企业大部分的知识产权风险来自于竞争对手。通过对企业所处的技术领域的海内外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定向专利监控和风险防范,不仅能够直接降低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同时能够间接获取到竞争对手在海外的产品特点、专利布局情况等。这为企业海外的市场竞争提供非常有效的支持。

(三)企业知产人才队伍培养

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的实施,归根结底有赖于企业内外部专业人员的执行。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对建立一支有经验、有效率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人才队伍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此外,还需要构建外部专业服务体系,特别是知识产权专业的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对企业风险防范项目的实施起到专业支持。


四、终端企业知产风险管理与海外专利布局——紫藤经验

我们需要思考,适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论,才能使得日常的专利布局、风险排查、诉讼应对工作显得更加顺畅合理?

(一)风险识别

第二步, 如果企业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如何应对产品流通至海外时收到的律师警告函?如果积极应对,是否会招致更多警告?

(二)风险分类与应对

(三)外部辅助

初创型企业或微小型企业,人员较少、资源有限,但需求量、工作量不小,那么企业就必须考虑如何通过专业机构为企业进行海外布局,利用外部资源将有限的资源投到刀刃上。而大型企业,内部分工布局体系较健全,在企业创新产品上市前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即介入产品规划和专利布局方向,这是深度合作。紫藤的愿景正是成为全球创新企业的IP服务商。


五、企业并购中的知产战略

刘经理基于小米生态链投资策略分享了企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经验。小米的生态链投资并购过程中提倡各企业的独立性,在扩充生态链规模的同时要保持企业的自由发展。如果生态链公司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部,有自己强大的知识产权储备和管理功能,可以自己主持事务;规模小的企业在知产管理稍有欠缺,小米可以给予其一定指导和培训。

小米于2017年与诺基亚达成交叉许可,购买了其一部分专利。出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企业正常商业运营的考虑,要在专利付费过程中平衡的企业成本与企业的商业运作,合理的专利费能够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也许我们还可以赋予专利许可更加丰富的内涵,由单向的许可转向互利共赢,充实合作双方的 科技 实力。

关于美的收购库卡,樊经理解释道,双方的收购协议规定要保证库卡的知识产权独立性,所以未做知识产权的整合。


六、国际诉讼初探

海外诉讼成本主要以律师费用和案件和解成本组成。以美国案件为例,据统计,从应诉到开庭之前和解,仅律师费即可达到约150万美元,和解费用需要另外计算,这导致了企业在海外布局面临的诉讼风险巨大。现在,为了帮助企业应对高风险的国际诉讼,出现了海外诉讼风险保险,适合于小型企业作风险应对参考。

紫藤运营公司有一个部门是许可诉讼争议部门,每年约管理50多起诉讼案件,帮助面临诉讼的中国企业实现与美国律师的对接,或者通过内部律师和美国律师外部合作的模式。这种内外联动模式可以分担企业的四方面担忧:一是检索,美国律师按小时计算无效检索和分析的费用;二是证据收集,国内企业的证据收集都是在国内进行,如果美国律师到国内取证,所有的差旅费需要企业承担;三是企业内部人员培训,到discover阶段培训企业内部人员做充足的准备;四是许可谈判支持,以专业机构的实际经验带领企业规避谈判风险。


车载系统大战:左边是BAT,右边是华为小米们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近年来随着智能 汽车 行业的火热智能车载终端企业布局,国内车载系统市场也迎来智能车载终端企业布局了快速发展。车载系统凭借其在语音互动、导航路线规划、影音 娱乐 等多方面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智能车载终端企业布局了诸多便利。


随着AI、5G通信技术的发展,车载系统类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目前市场中的车载系统产品,已经具有防撞预警、车道偏离警示系统、胎压监测装置等诸多新功能。而这些技术应用的进步,又推动了整个车载市场的发展,看到商机的手机厂商们纷纷在市场发力,向早先入局的互联网企业发起挑战。


互联网巨头先发制人


国内车载系统市场中,互联网企业是最先展开布局的一批。早在2014年4月,百度就发布了其智能互联车载系统CarNet,阿里、腾讯也相继发布了自家的车载系统产品。


经过多次战略升级后,百度车载产品升级为CarLife+系统,这款系统不仅接入了QQ音乐、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等 娱乐 资源,还能为用户提供地图导航、电话、辅助驾驶等系统服务;腾讯的All in Car车载系统,则是将 汽车 作为新型媒介终端,融入影音、视频、IP等服务体系,能为用户提供智能语音、场景服务、内容、社交、运营增值等多项服务。


阿里在车载系统领域的布局,则是以AliOS为核心,将高德地图的定位功能,和阿里的电商、支付、文娱领域的生态融入其中,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便捷服务。比如,阿里和壳牌等 汽车 服务公司合作推出的车载系统,就能为用户提供智慧加油、停车等线上支付服务。


经过多年的积累后,率先在车载系统领域展开布局的BAT,已经进入拓展市场的阶段。比如,阿里、腾讯分别通过和奥迪、现代 汽车 等车企的合作,来为其进一步打开市场做准备。


从BAT的布局来看,三家对车载OS的研发都非常重视。而在BAT争相入场的背后,与车载系统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商业价值不无关系。首先,车载OS在技术的推动下,其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为BAT拓展新的营收渠道提供了可能。据麦肯锡调查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 汽车 市场规模将突破1.9万亿美元,其中60%的商业价值源于软件。


其次, 汽车 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有较强的增值服务价值。比如 汽车 的 娱乐 、导航、加油等服务,都为BAT拓展新的商业模式带来了新机会。


手机厂商后发力


在互联网企业如火如荼拓展市场的同时,国内手机厂商也开始向车载系统领域进发。今年4月华为宣布,其HiCar车载OS已经进入了最后调试阶段,vivo也在11月发布了自家的车载系统Jovi,小米也与奔驰合作推出自家的车载OS。


从车载OS产品的应用功能来看,华为的HiCar系统不仅融入了酷狗、百度地图、喜马拉雅等多款服务应用产品,还加入了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手环、音箱等AIOT产品的联动功能,能为用户提供多终端车机无感连接、车内一键远程控制家居等服务。


vivo发布的Jovi车载系统,则可以通过Jovi语音助手进行电话接听、语音导航、听歌、控制IOT设备操作,同时这个车载系统还可以显示用户来电、微信等重要信息;在该领域布局稍晚的小米,也正在研发具有智能家居交互功能的车载系统。


和BAT相比,小米、华为、vivo在车载系统领域的布局,更注重AIOT生态的联动功能,这从三家车载OS产品的功能就可以看出。比如华为、vivo的车载OS产品,都支持和智能手机联动功能,而这正是手机厂商进入市场的优势所在。


作为智能家居重要的切入口,智能手机有着高频次使用的入口优势,这种优势能为手机厂商在车载系统领域的布局提供助力。在这种优势的支持下,手机厂商在国内车载系统市场,自然拥有不低的竞争力。


另外,车载OS的AIOT生态价值对手机厂商同样意义重大。比如车载OS的联动功能,对手机厂商进一步打开智能音箱、智能耳机等产品市场大有助益。


各有侧重


对于车载OS领域的布局,手机厂商重在拓展AIOT生态,互联网企业则注重扩大自家的商业生态,这显示出两类企业在车载系统市场布局上的不同。


首先,在生态方面,互联网企业是借助车载系统,逐步拓展其支付、 娱乐 、定位等商业化服务,其意在拓展新商业模式;而手机厂商则是以车载OS的联动功能为核心,打开AIOT生态,以带动周边产品的销量。


其次,在服务功能方面,手机厂商、BAT推出的车载系统产品,都具有语音服务、影音、定位等服务功能;但BAT的产品更侧重于智慧加油、影音等生活服务功能,而手机厂商则主打手机联动解锁、远程控制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最后,在战略意义方面,两个领域的企业也有着不小的差异。对BAT来说,入局车载系统领域,是将自身生态融入其中,从而为老业务带来新的活力;而手机厂商的布局,更多的是扩展AIOT生态的边界,车载OS则是其打开AIOT大门的另一把钥匙。


随着国内互联网市场日益成熟,BAT更难找到新的增长点,潜力无限的车载系统对互联网企业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因此能够将自身商业生态融入蓬勃发展的 汽车 OS市场,对BAT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手机厂商而言,车载OS虽然是AIOT生态重要的切入口,但手机厂商仍有更多其它的选择。


车载OS未来将何去何从?


随着手机厂商在车载OS市场频频发力,有着先发优势的互联网企业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比如,和手机厂商相比,BAT在车载OS领域有多年的市场积累、服务生态等方面的优势,手机厂商则有着AIOT生态联动的优势,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类企业的优势明显不同。


而对用户而言,智能手机和车载OS的联动功能、 娱乐 、生活服务等功能,都能为其带来多方面的便利,因而同时具有这些功能的车载OS产品,更受用户欢迎。于是,扩展各自的车载OS产品的服务边界,就成了互联网厂商、手机厂商新的发力方向。


比如,腾讯在最新升级的All in Car系统中,增添了多模人机交互、自动唤醒等新服务功能,而华为也跟酷狗、云听等APP提供商合作,扩展自家产品的 娱乐 服务。以此来看,未来这两个领域的企业,难免在拓展产品边界过程中产生摩擦。


不过,近期vivo和百度的强强联合,给想要扩大服务边界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即两类企业之间不止是存在业务的竞争,还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从行业整体来看,无论这两类企业接下来,以怎样的方式拓展市场,这种竞争、合作共存的市场氛围,都会对推动行业及市场的 健康 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无人驾驶汽车有望持牌上路!这些公司称已经布局

无人驾驶正在加速驶向现实。5月27日,智能网联 汽车 传来重大进展:无人驾驶 汽车 有望在深圳合法上路了!

27日,《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 汽车 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提请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审议。《草案》明确规定智能网联 汽车 经登记取得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后,可上特区道路行驶。

中国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的里程碑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智慧交通处副处长杨东龙指出,智能网联 汽车 立法将是中国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圳拟率先通过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实现自动驾驶上路等应用管理的突破。

他指出,第一个里程碑,是2018年4月份公安部、交通部、工信部三部委颁发《智能网联 汽车 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真正实现了智能网联 汽车 从封闭测试到开放道路测试的跨越。

《草案》进一步放宽智能网联 汽车 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相关条件,规定智能网联 汽车 可以上特区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开展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 汽车 开展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经市相关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可以不配备驾驶人。

同时,授权深圳市政府可以选择车路协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行政区全域开放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及商业化试点。

为了在智能网联 汽车 准入方面先行先试,《草案》规定相关部门应组织制定智能网联 汽车 产品地方标准,并鼓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符合标准的智能网联 汽车 产品,列入深圳市智能网联 汽车 产品目录,允许在特区范围内销售、登记、上牌。

在相关标准制定公布前,智能网联 汽车 因采用新技术等原因,不能满足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条件的,实行准入条件豁免制度。

《草案》还规定,智能网联 汽车 上路行驶须要购买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保险金额不少于五百万元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具有载人功能的智能网联 汽车 还应投保机动车车上人员责任保险。

《草案》专门设置了第五章“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对智能网联 汽车 涉及到的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问题进行专章规范。

杨东龙指出,立法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有法可依。要实现智能网联 汽车 的商业化落地,除了有管理条例的落地之外,深圳的各有关部门现在已经根据各自的职责,正在推动及提前做好政策的储备和研究,将会陆续出台相关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无人驾驶产业化将提速

杨东龙表示,深圳希望借助智能网联 汽车 立法,提升在该产业的国际影响力,集聚起一大批行业翘楚和优秀企业。

有机构预计,在政策扶持和 汽车 技术突破的推动下,无人驾驶产业化将提速,并催生硬件终端、传感器、运营服务在内的车联网市场空间,潜在规模达千亿级别。

而根据IDC的预测,2024年全球L1-L5级自动驾驶 汽车 出货量预计将达到约5425万辆。

无人驾驶相关概念股或迎来发展良机。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针对无人驾驶相关的提问,下列上市公司回应已有布局:

北汽蓝谷

旗下ARCFOX极狐与华为合作打造的首款HI版高阶自动驾驶量产车阿尔法S产线验证车5月26日在北汽蓝谷麦格纳镇江工厂正式下线。该车作为首款搭载华为高阶自动驾驶ADS的量产车型,搭载3颗激光雷达、400Tops算力、高精地图,能准确提取车道及红绿灯信息,可为用户缔造全天候全场景的自动驾驶体验。

长安 汽车

长安 汽车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称,旗下阿维塔 科技 与长安 汽车 、华为、宁德时代携手共创了全球领先、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网联 汽车 平台(CHN),未来五年,阿维塔将会基于CHN架构推出5款车型,其中,代号E11 的车型搭载华为HI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目前设计样车已经下线,正在进行整车调试。

上汽集团

上汽集团称,2020年上汽集团发布了全球首款整舱交互5G的量产车型MARVEL-R;公司还携手华为、中国移动在嘉定建设全球首个“5G智慧交通示范区”;通过战略投资地平线、晶晨半导体等“独角兽”企业,加快布局车规级AI芯片开发。

江淮 汽车

江淮 汽车 在上交所e互动上表示,公司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经过四代迭代研发,由乘用车拓展至商用车,由简单工况走向真实场景,由封闭园区迈向开放道路,取得了合肥市首批开放道路测试牌照,正在合肥市5G智能网联示范区常态化运行,可实现夜晚、城市拥堵时刻全自动驾驶,积累大量真实场景驾驶数据,自动驾驶感知、决策与控制算法也在不断的优化迭代。

一汽解放

一汽解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称,目前一汽解放智能驾驶已在封闭环境L4商业化落地应用,J7_L3级智能驾驶产品计划2021年内批量上市。在智能车方面,目前已经形成安全技术平台、基础软件平台、感知融合算法平台、决策规划技术平台、车辆控制技术平台和测试技术平台。

华阳集团

华阳集团5月27日在深交所互动易上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积极布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三大领域。其中,在智能驾驶领域已经推出自动泊车(APA)、 360环视系统、驾驶员监测系统(DMS)等产品,以后将逐步推出其他产品。公司摄像头与百度合作陆续在威马、广 汽车 型上量产。

启明信息

启明信息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称,公司与华为共同研发的车路协同系统由公司集成并形成产品,面向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市政建设项目进行销售和实施,并可配合市政交管等部门对车路协同系统提供运维服务。

高德红外

高德红外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全资子公司轩辕智驾致力于智能安全驾驶领域,目前主要聚焦于毫米波雷达产品、儿童遗落安全系统的开发和远红外产品线的优化和市场开拓。红外夜视技术与激光雷达属于智能驾驶中的不同技术。

久之洋

久之洋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称,公司的红外传感器、智能光学系统以及高精度定位等先进技术可成为无人驾驶系统中的一个模块单位,可为无人驾驶控制中心提供图像和方位信息数据,目前在车载和无人机平台有所应用。公司已具备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相关技术与团队储备 。

锐明技术

锐明技术称,公司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商用车安全及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主营业务一直聚焦在商用车载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主动安全驾驶监管技术中,LDWS、FCW、PCW、盲区监测、DSM等,均属于智能驾驶技术L2、L3范畴。

深南电路

深南电路表示,预计2021年4季度投产的南通三期项目定位于 汽车 电子领域PCB产品,聚焦于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方向。

中国汽研

中国汽研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称,公司智能中心聚焦安全主线方向,致力于智能网联测试技术开发研究,从道路实车测试、场地实车测试和虚拟仿真测试三种手段研究针对智能网联 汽车 的新的测试评价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测试工具、装备、软件等。

关于智能车载终端企业布局和车载终端智能设备厂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智能车载终端企业布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车载终端智能设备厂家、智能车载终端企业布局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下载小程序app(下载小程序安装)
下一篇:解决springboot整合cxf启动报错,原因是版本问题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